一方面,全球经济提高速度放缓、中国房地产深度调整、供应链成本波动持续挤压行业利润;另一方面,气候危机加剧、人口结构剧变、技术革命迭代、社会价值观转型,正倒逼建筑从“空间容器”向“生命系统”进化。
在此背景下,2025年CADE建筑规划设计博览会以“共建、共享、共栖”为主题,试图回答一个根本命题:建筑如何成为连接人类与自然、个体与社群、当下与未来的纽带?
本文将从全球与中国的双重视角,剖析6大建筑行业趋势与社会文化变革的深层互动,揭示寒冬中的破局方向。
当Midjourney能瞬间生成千种建筑方案,真正的变革在于设计思维的底层逻辑重构。Autodesk最新发布的AI设计平台测试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人机协同模式使方案迭代效率提升17倍,而成本预测准确率提高至98%。典型案例包括:
慕尼黑工业大学Text2BIM:基于大型语言模型(LLM)并采用多代理架构来实现从自然语言到建筑信息模型(BIM)的转换。Text2BIM的核心在于通过四个具有特定任务和能力的代理协作,即产品经理、专业建筑师、程序员和审阅者,共同将文本指令转化为详细的3D建筑模型。
中南院Giant AI:中南建筑设计院利用其独创的“Giant AI”软件实现了从概念到成品的快速转化,这样的做法提高了设计效率并减少了错误的可能性。
参数化灾变模拟系统:同济大学开发的地震带建筑群AI生存率预测模型,使韧性设计介入节点提前至方案阶段。
建筑规划设计将进入涌现时代,AI不再是绘图工具,而是成为具有环境感知能力的数字甲方,推动形成动态平衡的设计生态系统。
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2025年将于11月5-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W5馆举办,欢迎您的到来!
随着全球建筑业对效率、质量和可持续性的追求日渐增长,模块化与预制建筑技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将建筑规划设计和生产的全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这一领域不仅极大地缩短了施工周期,还明显降低了现场作业对环境的影响。
远大可建:以其超快的建筑速度和高效的预制构件生产流程著称。例如,他们在短短19天内就完成了长沙的一座57层高楼的建设,这主要得益于其模块化设计和预制组件的应用。
英国的工厂制造房屋(FCB)项目:英国政府支持的FCB项目旨在利用现代方法建造(MMC),包括模块化建筑技术来解决住房短缺问题。该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高度定制化的住宅单元,能够准确的通过住户需求来做灵活配置,并且在工厂内完成大部分施工全套工艺流程后快速安装到现场。
美国的Icon 3D打印社区:美国最大的房产开发商Lennar,建筑技术公司ICON和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BIG将共同联手,打造世界最大的3D打印住宅社区。他们在德克萨斯州启动了一个项目,计划使用3D打印技术建造一个由100所住宅组成的社区。这些住宅不仅速度快、成本低,而且设计上考虑到了抗灾能力。
随着BIM、物联网(IoT)及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深层次地融合,建筑行业将迎来一场由“制造”向“智造”的深刻变革。这不仅意味着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也标志着一种全新的建筑文化——强调透明度、协作性和持续改进的文化正在形成。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更新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物理层面的修补,而是转向了一个更看重文化传承、社会和谐和技术融合的再生过程。这一转变不仅关注于改善建筑和基础设施,更强调通过增强科学技术手段、社会互动、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以及激发地方活力来实现城市的全面升级。
沪东实验:以渐进式系列更新编织社区公共空间:将社区内的消极空间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公共空间。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社区的生活质量,还增强了居民之间的互动和资本提升。
烟台山特色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在保留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的同时,注入新的功能与活力。注重挖掘当地文化特色,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同时也为新老业态提供了融合发展的平台,实现了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和谐共生。
更新的核心不再是拆除重建,而是通过数据驱动发现空间基因、社区共治激活社会资本、生态修复重塑城市韧性,使城市成为持续进化的智慧生命体,最终实现城市有机体的代谢平衡。
全球建筑脱碳进程正经历从节约能源改造到碳身份重构的跃迁。欧盟最新建筑能效指令(EPBD)要求2030年前所有新建建筑实现零碳运营,而中国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则明白准确地提出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标准。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
材料革命——竹钢与菌丝混凝土的产业化突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湖南桃花江竹材公司合作研发的大尺度竹质集成材,抗住压力的强度最高可达70兆帕以上。美国北卡罗来纳州Biomason公司利用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 (MICP) 技术使建材生产碳排放降低90%。
制度创新——建筑碳护照制度试点:深圳率先推行从建材生产到拆除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碳追踪系统;社区能源共享:纽约实验性的能源微电网,在总统大道的一侧,五户家庭通过太阳能板发电;而在街道的另一侧的五户家庭能买这些电力。这种设置展示了如何利用分布式能源系统创建一个小型的、自我维持的能源市场。
CADE建筑规划设计博览会2025年将于11月5-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W5馆举办,欢迎您的到来!
荷兰Waterstudio的漂浮城市:应用于马尔代夫,为应对海平面上升这一严酷现实而建造的模块化平台,可随水位升降5米,居民将于2024年初开始搬迁,整个城市将于2027年完工。
深圳光明区海绵实践:深圳是中国首批水弹性城市建设试点之一。光明新区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如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以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BIG The Dryline:位于纽约曼哈顿的The Dryline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防洪屏障,它集成了公园、公共空间、艺术装置等功能,并能在紧急状况下迅速转变为防洪设施。这种多功能的设计体现了柔性基础设施的理念,即建筑物和服务不仅能满足日常需求,在灾害发生时也能提供必要的防护。
柔性基础设施不仅提升城市抗灾能力,还在日常使用中创造价值,实现了从成本到投资的转变。
WHO最新研究揭示,建筑环境对呼吸道疾病传播的影响权重达34%。在经历全世界疫情洗礼后,健康建筑标准正在从WELL认证的1.0时代向空间免疫系统的2.0时代进化: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新型材料团队:研发高效的光催化抗菌抗病毒纳米材料及其在金属、陶瓷表面的涂层技术,有望用在建筑、交通等设施。
身心的治愈型空间: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梅奥诊所Gonda大楼采用了最新的空气净化技术和智能控制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并调整室内外空气质量。同时,建筑内部布局考虑到了社交距离的需求,设置了宽敞的走廊和休息区。
当建筑行业面临增速换挡、模式重构的阵痛期,CADE坚信危机中蕴藏的本质性机遇——那些能回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代际冲突、技术伦理、文化认同等深层社会命题的建筑实践,终将定义下一个时代。
2025年11月5-8日,CADE建筑规划设计博览会将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启幕。我们诚邀全球建筑师、开发商、科技公司与公众共同参与这场关于未来栖居的思辨与实践。在这里,建筑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而是编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技术。
亚太区首个以专注于打造高端建筑系统解决方案与高品质建筑师交流平台为宗旨,定位于展示“建筑规划设计趋势”的博览会,由中国建筑学会、慕尼黑博览集团和中联慕尼共同主办。2025年将于11月5-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W5馆举办。
博览会始终专注于高品质可持续的设计、规划和建造,针对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中国市场而着力打造的集创新建筑思想、高品质建筑规划设计、建材及建筑科技于一体的交流与展示平台。以高水平的建筑全产业链的经验交流,为产业内的各企业机构提供更多的业务机会,为中国建筑业当前面临的建筑质量、节能、可持续性发展、城市改造等诸多问题提供全新思路。
Copyright © 2014.kaiyun 版权所有豫ICP备15000255号-1